什么是直肠息肉?直肠息肉是如何发生的?
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或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瘤状物,表面有黏膜覆盖,一般较柔软。小者表现为黏膜上的微小隆起,大者可为较大且带蒂的肿瘤,可突入肠腔内,并可在肠腔内上下移动,位于直肠下部时还可脱出肛门外。有单发的,也有多发的,单发性直肠息肉以5-10岁的儿童多见。成年人患息肉尤其是患多发性息肉可发生恶性变,故本病是直肠ai的重要的病理基础。该病多有遗传性。
从息肉数量上区别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的认识尚不统一,一般将息肉数量在100枚以下者称为多发性息肉,超过100枚时称为息肉病。也有人主张将既有大肠息肉存在,又有遗传因素或综合征表现的病例称为息肉病,而将仅有多发性息肉者称为散发性息肉病。
直肠息肉是如何发生的?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,一般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。
1、长期炎症刺激:如患溃疡性结肠炎、痢疾、血吸虫病等肠道疾病时,肠道黏膜因炎症刺激而增生,增生部分可逐渐衍化成息肉。
2、异物及粪便刺激和损伤:因慢性便秘或其他异物造成肠黏膜损伤,或长期刺激大肠黏膜上皮可使某些细胞增长加快,或脱落速度减慢,形成息肉状突起。
3、饮食因素:在某些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某些肠道细菌的作用下,可导致某些息肉的发生,如腺瘤性息肉等。
4、遗传因素:有些息肉特别是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,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。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,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,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形成息肉。